信息化管理平台构造“城市数据大脑”
“建筑垃圾管理系统”对全市40家建筑垃圾运输企业、1120辆运输车、1200名驾驶人员在线监管;“苏州微城管”平台利用公共服务大数据库,提供一键找公厕、搜停车场、扫码租单车等便民服务……行走在苏州,融合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手段的城市管理工作,以全新形象刷新着市民和游客感受。
获得感得以提升,“智慧城管”功不可没。去年以来,苏州市容市政系统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和“城市数据大脑”建设,在原有数字城管平台基础上,升级打造了一系列服务、监督、管理信息化平台,这些平台数据又汇聚成的智慧城管大数据平台,全方位推动城市管理创新转型。去年,苏州市连续第三年蝉联“全国文明城市”。
“互联网+”城市管理随处可见
近日,记者跟随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团支部副书记程蓉,来到苏州市餐厨垃圾全过程监管信息平台指挥中心,只见平台地图上闪动着密密麻麻的圆点,这是产生餐厨垃圾单位的定位,根据圆点不同颜色还可以判断其垃圾产量。
作为全国首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,苏州全市饭店、企事业单位的餐厨垃圾,统一由指定收运车送往集中处置点。去年,全市累计无害化处置、资源化利用近14万吨餐厨垃圾。“为避免这些面广量大的餐厨垃圾在收集、运输、处置过程中,出现流失、倒卖、终端处置排放不达标等风险,我们立项研发了这套系统。”程蓉透露,该项目去年通过了国家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的验收,成为全国餐厨垃圾管理的“苏州样本”。
生活垃圾实现源头减量,是苏州优化城市环境的重点工作。除了建筑垃圾、厨余垃圾,苏州市容市政部门还打造了生活固废监管系统,对苏州市区28个垃圾转运站、305辆生活垃圾运输车进行实时监管,对各个处置终端进行精准计量。
记者采访发现,“互联网+”的触角如今已经伸向苏州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:道路桥梁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道路、桥梁、高架、上跨下穿、人行天桥、地下通道数据库,并根据设施的管养特点匹配相应的技术功能,对管辖范围内的道路设施进行检测;地下管线综合协同监管系统整合了现有地下管线信息资源,对城市地下管线规划、建设、管理、维护各个环节、各个部门的协同管理,实施了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管。
“大城管”直击精细管理痛点
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涉及市容、环卫、市政、管线、桥梁等方方面面。在苏州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,副主任尤新辉告诉记者,中心内的苏州市级数字城管业务系统,目前业务范围涵盖公用设施、交通设施、市容环境设施、园林绿化设施、其他部件等共计5大类128小类的城市管理部件以及市容环境、宣传广告、施工管理、街面秩序、突发事件、其他事件等共计6大类90小类城市管理事件。
“探索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,并非简单将两百余类管理部件、事件搬上网。它关键是要借力信息化打破不同部门界线,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‘大城管’格局。”尤新辉介绍,为了精准、高效解决城市管理难点,目前苏州“数字城管”平台与全市34个市级部门、6个区级数字城管平台形成了联动机制。
不久前,作为配套系统,苏州市数字城管综合评价系统孕育而生。该系统基于“数字城管系统”的信息存储和信息查询功能,对监督员、有关部门、有关区域的立案数量、办理时限、未办结案件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。该考核系统涉及多项考核内容和考核对象,有对于座席受理员的内部考核,也有针对联动部门和区处置工单时效性、满意度的考核,以此抑制部门推诿、返工等问题。
去年,超过20万城市管理问题通过“数字城管”平台得到解决。
“大数据”服务成就美好生活
“城市生活各方面的便利体验,源自各类大数据的集纳、梳理与共享。”苏州市停车管理所信息科科长贡澄伟对此很有感触,和很多城市一样,苏州的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,停车资源缺口大、利用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。2014年,苏州市容市政管理局和规划编制信息中心联合开发停车诱导系统——“帮停车”应用软件。用户只需输入目的地,就可以实时了解附近停车场的剩余车位数,并导航到该停车场。今年,作为苏州市政府实事项目,苏州市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平台作为这款系统的升级版全面启动,苏州市民的停车体验将进一步升级。
信息化平台升级建设,将各级管理部门的“信息孤岛”打通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苏州市容市政部门开始打造苏州智慧城管大数据平台。构建用数据说话、管理、决策、创新、服务的智慧化城市管理模式。
“苏州微城管”平台就是借力智慧城管大数据平台衍生出民生服务平台,以此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。目前,该平台拥有42万多个停车泊位数据、3193座公共卫生间点位(含景区内公厕)、2335个公共自行车实时桩点信息,为市民和游客一键找公厕、搜停车场、扫码租单车提供了极大便利。同时,平台还利用汇集信息和政务数据资源,推出办事指南、办事网点查询、办事进度查询、人行道违停查询等服务。通过推进城管“互联网+政务办事”,实现政务服务事项“一号申请、一窗受理、一网通办”。(来源:新华日报)